县域医共体系统建设方案是提升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的重要举措。以下是一个基于多方信息综合的县域医共体系统建设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系统重塑医疗卫生体系和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推进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和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构建定位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就近就便、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强化政府宏观管理和规划引导,根据县域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统筹安排医疗机构组建紧密型医共体。
坚持公益,创新机制:紧密型医共体内成员单位原财政投入保持不变,建立统筹人员调配、薪酬分配等新机制。
资源下沉,提升能力:利用县级医院优质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
便民惠民,群众受益: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创新紧密型医共体工作机制,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守门人”功能。
三、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建立由县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组织、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含中医、疾控)、医保等部门及乡镇、街道和医共体成员单位参与的医共体建设推进机制。
明确各自决策事项和范围,制定医共体外部综合监管清单。
科学组建医共体
根据地理位置、服务人口、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和结构等,组建由县级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组成的医共体。
医共体组建数量和模式由各地结合实际确定,人口较多或面积较大的县可组建2个以上医共体。
医共体各成员单位法人资格原则上保持不变,牵头医院一般应为二级及以上非营利性综合医院或中医医院。
完善医共体内部决策机制
加强医共体内党组织建设,理顺党委与行政领导班子议事决策程序。
选优配强医共体领导班子和管理团队,领导班子中要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代表。
医共体领导班子由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名,医共体成员单位班子成员由医共体提名并征求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意见。
优化内部管理
推行一体化管理、连续性服务,逐步实现行政后勤、人力资源、财务、业务、用药、信息、医保、绩效等统一管理。
建立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人力资源中心、财务管理中心、业务管理中心等,负责各成员单位的统一管理。
加强信息化建设
推进县域医共体内县(市)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信息系统融合。
实现对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绩效管理等一体化的技术支撑。
统一运营维护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
统一资源共享
建立开放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医学检验和消毒等中心。
常用检查项目可以基层实施、上级诊断的形式开展,检查结果在确保医疗安全情况下实行县域医共体内互认。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聚焦医保支付方式、县乡人才队伍建设、薪酬激励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活力等重点领域,完善相关支持政策。
如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方面,可以探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打包”付费,实行“总额包干、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办法。
完善服务功能
从推进资源下沉和服务共享、改善入出院服务、建立慢病管理中心、开展医防融合创新试点、探索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县域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
强化政策支持
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县域医共体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落实政府投入责任,保障县域医共体建设资金需求。
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县域医共体服务水平。
严格考核评估
建立县域医共体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对县域医共体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推动县域医共体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